1985年的某一天,大雨倾盆。在成都举行的第8届百花奖电影颁奖典礼上,四川大学一万两千名师生把自己的草帽、雨衣纷纷送给电影人们,自己淋着雨把颁奖现场围得里外三层,没有一个人离去。他们在等待着电影《人生》的放映,那个晚上,他们在大雨中一直看到天黑。放映完毕之后,学生们自发高喊:电影万岁!人生万岁!或许,这就是那代人和我们这代人的区别……
吴天明导演去世之后,《百鸟朝凤》才得以重见天日。上映当天,与《美国队长3内线》撞档,院线排片只有可怜的百分之二……我回想起《百鸟朝凤》片方下跪求院线排片的事情,那么,院线是否应该为艺术片买单呢?
不能否认的是,商业片确实在支撑着电影产业,而构筑电影产业的灵魂是艺术片。不知道百鸟朝凤的片方是否看过《盲山》和《盲井》,这两部影片甚至没有过上映的机会,尤其是《盲山》,十几年过去了,当它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当中,依旧充满力量,令人记忆深刻。这,才是艺术片的责任感啊!
艺术片的处境令人尴尬?我想只是观众的需求太小众。也许有一天,艺术片也能成为大众审美,但前提是,商业片达到了真正成熟的高度,只有如此,电影产业才能更有底气去谈“灵魂”。换言之,当我们吃不上饭的时候,我们基本不会去关注食物的味道,吃饭是一种需要,我们只是要填饱肚子,所以,我们不会去嫌弃饭菜的味道不够好,我们只会在意分量够不够。
当我们的商业片足够成熟了,观众对电影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当大家坐在电影院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和大笑,而想要与导演来一场思想上的交流。越来越多的电影形式都可以被接受,甚至连实验电影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那时,艺术片才能真正摆脱当下的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
每个行业都有真正热爱它的人,热衷艺术片的导演不会因为赚不到钱而放弃,艺术本身也是为了它的受众而存在,同时,我由衷敬佩那些在为艺术坚持的匠人们。
编辑:汪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