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躲在自己心灵的一个遥远角落,独自度过了这些岁月。那儿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地,没有希望,也没有哀伤;没有梦想,也没有幻灭。那儿无所谓未来。那儿的过去只留下这个教训:爱是使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
继《追风筝的人》之后,我再次读完胡塞尼的另一本小说《灿烂千阳》。
它是一本战争小说,记录的是一部在阿富汗的动荡年代里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自我救赎的故事。玛丽雅姆与莱拉,两位主要女性角色的命运,向我们重演了阿富汗30年战争的揪心历史。我想,若不是通过这本书,我可能永远不会了解阿富汗这个国家,更不会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经历的苦难。
从小作为私生女的玛丽雅姆受尽鄙视和嫌弃,她的父亲一夫多妻,从未给过玛丽雅姆真正意义上的关怀,但她依存期盼。她对父亲的所有美好幻想停留在她急需帮助去找父亲而被拒之门外的那一刻。撕掉父亲虚伪的面孔后,她也失去了她的母亲。在她去见父亲之前,她的母亲以性命相逼,但都没能阻止她,当她对父亲彻底不抱希望之后回来看到了上吊的母亲。从此她的生活走进了无尽的黑暗的深渊。莱拉的父亲受过高等教育,她生活在阿富汗短暂的女性地位相对高的时期,她接受教育,她的父亲不像阿富汗大部分父亲一样独断专行,给予她的是春风化雨一般的温暖。不幸的是,在一次战乱中,莱拉失去了她的双亲。正是如此,两人的命运被牵扯到了一起。
玛丽雅姆虚伪的父亲为了他那所谓的名声,把她嫁给比他大20岁的鞋匠拉希德。拉希德是一个封建保守,暴力的人,他让玛丽雅姆出门必须围上厚厚的卡布,在她流产7次,彻底失去生育能力之后,拉希德每每酗酒对玛丽雅姆的暴打变本加厉。后来筹备着迎娶新的妻子,便是失去双亲,无依无靠的莱拉。当时的拉希德已65岁,而莱拉才20岁,这可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丽的年华。对于莱拉来说,这简直是人间地狱。但对于玛丽雅姆来说,莱拉进入了她的生活,仿佛像是一道光照进了她的生命。从一开始的敌意到最后的互帮互助,共同抵抗拉希德的家庭暴行。这看似不可能的友谊在两人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最后,玛丽雅姆为了莱拉,杀掉了拉希德,同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莱拉的重生。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如果说玛丽雅姆代表着自主,为了莱拉,在最后一刻凭着强大的勇气做了决绝的选择。莱拉则代表着希望,如同千千万万个阿富汗妇女蒙上面纱后,唯一呈现给这个世界的双眼,她是玛丽雅姆生命的延续。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很难真的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我们生活在民主自由的时代,很难真的感受到阿富汗妇女不公的待遇。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只能说,珍惜。
编辑: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