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详情页

《江城》读后感

时间:2019/07/29 作者:穆奕 来源:物流中心 点击量:

《江城》是一本难得的,在语言文笔与内容都十分棒的,遁入冷门的好书。它是一本游记,讲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位美国外教在长江边——涪陵一段教书与生活经历。这是我看过写城市风气写得最好的书之一,他写的不只是城市,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重庆刚刚直辖,三峡水库兴建,社会向千禧年迈进的风口浪尖。对于那个时期的重庆,我记忆中只剩下很多模糊的疏影,破旧的电车,老街上的人,只见过一次的灰蒙蒙的长江,铜锈味的索道。涪陵的一切只是一个缩影,一个那个时期全重庆,乃至整个中国在社会变革前的小缩影。那个时期我刚刚出生,父辈人的事业刚刚开始起步,所有人都不知道未来中国会发生什么样的巨变,一切的出路如何。当然一本好书这里就够了,但《江城》还有另外两个非常出色的优点。

这本书是一个外国人所写,但文笔上乘,作者在书中写了很多关于自己学汉语的经历,从一开始的恐惧,到后面熟练的掌握方言,造就了他在中文文字方面强大的表达能力,如果不看作者,你甚至很难看出此书出自外国人之手。在我看来,不仅如此,作者的文笔还超越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清晰明了,流畅舒适富有一中娓娓道来的理性逻辑,却又不失艺术性。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人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太注重其一而忽略其二,要么抒情太深矫揉造作卖弄文字,要么引经据典夸夸其谈。写作有时需要贴近生活,有时又需要出离生活,这一零界点是很难把控的。抛开作者更为强大的细节描写与文学功底,他的叙事手法与思维逻辑能够让人读完犹如夏天打完一场篮球回到空调房一口气喝完一杯冷饮一样舒畅和爽快。比那些写着写着就阴阳怪气不好好说话的作者不高到哪里去了。

这种文字只是普通的文字,它既不华丽也不具有独特的特点,但它足够清晰,清晰又舒适。有的文字看似精妙,实际只是看着华丽,说半天都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连一句话都说不清。王小波在他的杂文集里说,他直到中年才学会说话,于是写了《黄金时代》。说清楚一句话,讲清楚一个道理,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绝大多数人表达一件事的时候心里或许明白它是什么,却无从表达。这个表达能力需要语言逻辑来疏通,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能够把作者想要说的事,讲的道理一一讲清,甚至能够让读者无从察觉,潜移默化,这需要比写单纯精彩的文字更加强大的文字功底,况且它还并不乏味。有时候我也搞不清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普普通通,却能够反复精读,特别有味道,以及恰到好处地承载着作者的思考,这是很了不起的文笔,也是文字本身的美。

文字方面不再做过多赘述。越到后面你就越会发现作者极其细致的思考与观察能力,很少有人拥有像他那样一眼看破事物背后所代表的东西的能力,作者思路清晰得让我自愧不如,他还能清楚又舒服地把自己的逻辑表达出来,这一点更加难得。写文章就是要思考,哪怕这只是一本游记,它的内容早已超越了游记。以小见大,纵观全书,除去强大的文笔所塑造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极其强烈的画面感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本书还谈及了有关那个时期长江边城市特有的人文风气,大小轶事,那些事承载并且表达了那个年代的很多我们现在感慨而又怀念的事,时过境迁,那个时期的迷茫早已从中国历史漫长长河的一角抹去,但那又确实是一个值得回味,值得体味,复杂且涵盖了很多东西的一个时代。正如作者在书尾所说:这条江河一如既往。他跟这里的人不一样,在两年的时间里,这里的人在我的眼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现在即将各奔东西,踏上未知的前途,尽管他们已经凝固在我的脑海,被一连串的回忆定格——包抄手、上课、在码头面无表情地站立着。但外面的江水大不一样,我跟长江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简单:我有时候顺水而下,有时候又会逆水而上。逆水较慢,顺水较快。一切的一切,莫过于此——我们在路上交错而过,然后又继续各奔东西。

我终于不再担忧未来或者过去,我于是看了这座城市最后一眼。建筑物灰蒙蒙的。由于夏季洪水的到来,乌江江口的江面变得宽大起来。一艘小舢板在靠近岸边的水面上小心翼翼地行驶着。插旗山隐藏到了迷雾中。我们的飞船加了速,迎着江流逆水驶了过去。

编辑:赵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