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档案,都是时光的密码;每一段文字,都是记忆的回声。在新时代的洪流中,档案不仅承载着过去,也在不断塑造着未来。档案是历史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记录。从尘封的案卷到鲜活的故事,从个人记忆到企业情怀,在文字里触摸历史的脉络,解锁历史的温度,沉默的档案“活”起来,听档案说话,讲出新时代的故事。
一、筚路蓝缕:档案在历史发展中劈波斩浪
我不禁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1978年,中国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档案馆中保存的会议记录、领导讲话和决策材料,生动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重大意义。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国家政策的转变,更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些档案的整理与研究,学者们能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初衷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双秩芳华,头角峥嵘。中铁八局在国家改制大潮中应运而生,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见证了伟大时代格局的构建,亲历了“中国建造”跨越式发展,中铁八局继承着抗战烽火的红色基因,流淌着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血液,成长壮大的每一步都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一代代中铁八局人为党和国家事业奉献了青春和汗水,正以蓬勃朝气谱写“强局梦”新篇章。
穿越时空,回望来路。溯源企业发展,要从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建设说起,要从一面旗帜的故事讲起。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开工建设,崛起于中国高铁路网日益通达。当我们驻足在这面旗帜下,时光仿佛回到了70年前的那个6月。中铁八局的先辈们(由十七军和铁道部六师的部分队伍组成的西南铁路局成都工程处)从邓小平、贺龙手中接过这面印有“开路先锋”的大旗,自此,先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投入了成渝铁路的建设中,可以说,这部可歌可泣的铁路建设史早已和企业发展史血脉相连,都已成为新中国史和中国共产党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继往开来:八局在不断奋进中勇于争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03年,在中国铁路基础性改革的主辅分离中,成都铁路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铁道部成都桥梁厂、昆明铁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三家单位的历史轨迹相互交汇,拥有光辉历程又充满新时代活力的中铁八局在四川成都重组成立。
十三五期间,八局各项生产经营数据、经济指标持续向好、不断攀升,走出了强基固本、提质增效的稳健发展之路。创先争优,连续14年获评四川省综合百强,连续6年获评中国中铁A类企业,连续7年获评中企联信用评价AAA级,获得水利市场主体信用评价AAA级。打造幸福企业,连续七年职工工资和“五险两金”0拖欠。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八局人对中国中铁“开路先锋”精神的传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也正是这种高度凝练的精神文化,推动着企业高质量向前发展。
三、感悟启示:八局人在时代的大潮中持续坚守
档案是连接历史与精神的桥梁。 它带我们重返革命先辈奋斗、探索与牺牲的峥嵘岁月,见证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不仅深烙“从哪里来”的基因密码,更指引“走向何方”的思想方向。
从发展审视档案,赓续奋斗基因。 档案承载着企业从初创期“夹缝求生”“开疆拓土”的艰辛,到如今“八局强局梦”的改革强音;从“体量薄弱”“根基尚浅”的过往,到立志在“一带一路”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雄心。正是这份历史的忠实记录,让我们铭记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得以与先辈榜样精神对话,更将老一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先锋铁军精神,深植血脉,代代相传。从认知深悟档案,滋养赤诚情怀。 “兰台虽小世界大,管档守史知春秋”——这无疑是公司档案人的生动写照。他们以默默无闻、淡泊名利为底色,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为担当,扎根兰台、毕生奉献是其不变的誓言。作为综合办公室主任,我当学习他们那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笃定,“非淡泊无以明志”的从容,以及“守护历史见证变迁”的豁达胸襟,方能坚守内心的责任与承诺。
档案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更加重视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不仅是对档案的召唤,更是对新时代故事的期待。通过档案,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我们青年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用心去讲述每一个档案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倾听档案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