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详情页

谈谈心境

时间:2014/03/12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来源:审计部    作者:张凡

    人的心境有大小之分,要看到大的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安静的心灵,有没有智慧的眼睛。庄子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他认为人的心境如同水面,只有不起波纹时才能映照出客观的世界,让自己认识到事务的真相。禅宗有“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之说,只要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拥有了空灵之境,我们的眼睛自然就会敏锐起来,看清明白很多极致的道理。
    从前,一小和尚指着庙外一块荒地对老和尚说“师傅,快撒点草籽吧,这块地多难看!”师傅答:“好呀,等天凉了,随时吧!”中秋,师傅买了草籽叫小和尚去种,秋风吹过,种子边撒边飞,小和尚叫到:“不好了,风把草籽吹走了!”师傅不动声色说:“没关系,吹走的多是空壳,撒下去也不能发芽,随性吧!”小和尚撒完种子,就飞来一群麻雀,小和尚急得跺脚:“坏了,坏了!种子被麻雀吃了。这可怎么办?”师傅和颜悦色的说:“别急,种子吃不完,随遇吧。”第二天夜里,忽然下了一场雨,小和尚冲进禅房说:“师傅,这次真完了,雨水把种子全冲走了!”师傅不慌不忙地说:“冲到哪里就会在哪里发芽,随缘吧!”过了七八天,枯黄的地上长出了一片青青的小草,小和尚高兴得蹦了起来。师傅平静地说:“随喜,随喜!”。
    可见,物随心转,境由心生,烦恼皆由心生,人活着一天就是福气,就该珍惜。当你哭泣没有鞋子时,会发现有人却连脚都没有;当你为眼睛小而烦恼时,会看到盲人还在快乐的唱歌。有时只要换一种心态面对这世界,你就会感到其真正的美好。人有了良好的心态,也不一定赢得他人的关注和喝彩,但若要摘取成功的桂冠,必然要有良好的心态为前提。境由心生,放下才能解脱。困扰我们的是自己的心灵,不是生活本身。如果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的一切,就会去除心中的杂念,享受一种超脱的人生。我们有太多的事情放不下,所以难得快乐。心无杂念、胸无旁鹜那是一种境界??心中无一物,我们难以达到;但不时做到“心中只一物”也算是找到了一种心灵释放的方式吧。只要我们能不断摈除缠绕在心里的各种杂念,时时释放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会多了一份清明和安详。
    现实生活中,有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生活,不惜用透支健康、支付尊严、甚至是出卖人格以换取金钱和权力,等到老了才发觉追求的都是虚无和飘渺,再用金钱去买回健康、做慈善、获取心灵的慰藉,这也算明白了平常心才是人生的真谛。平常心使人远离了浮躁、焦虑,自然拥有了一份自我解脱、自我肯定的信心和勇气,既不高估自己,又不自甘堕落,使自己的灵魂永远不会淹没于尘海中,求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以为。”明白了生命的奥秘了,就不会去做于生命无意义的事情了,理解了命运的玄机了,就不会违背命运的规律干那些徒劳的改变。这是提醒我们放下心中的执拗,不要在追求生命中不需要的东西浪费时间,不要在改变命运中无可奈何的事务花费精力,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会大大地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
    请记住“以天合天,道法自然”八个字。人就应该用最合乎规律的事情去应对规律,不要以自己好恶去做徒劳的改变。人很容易在失意时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归咎于自己的无能和不幸。这时,就需要仔细认识、客观欣赏自己:无论是座高山还是一段潺潺小溪;无论是亿万富翁还是一个贫穷老妪,这都是自然天成,各自命运所致。俗话说“牛吃青草鸭吃谷,泥菩萨住瓦屋”,所以只有安于现状,欣赏目前的自己,我们才会永远快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大师们追求的心境,我们凡夫俗子能做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已是对己对人莫大的幸事了。
    庄子说“乘物以游心”是指人一生经历的万事万物不过是心灵成长游历的载体而已。愿我们都能实现人格的超越,给心灵装上飞翔的翅膀,穿越千古尘埃,尽情地遨游于天地间吧。
编辑: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