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的风雨,涤荡一生,他把“英雄兵”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在保卫边疆中、在建设祖国中,在发展企业中,发光发热,奉献一生。他就是一公司退休老党员段昌海,他说:“生命有尽头,责任无限期,要做自己的英雄兵。”
保卫边疆的“英雄兵”
“在中印战争中,印度兵看不起我们这些娃娃兵,一开打他们就惨败了,不得不退回去”段昌海边回忆军旅生活时边笑道。
段昌海于1940年出生,1959年2月参军,编排在西藏军区汽车16团,随后参加“中印边界自卫战”,作为一名汽车兵,他负责了战略物资的转送,从四川、甘肃、青海这些地方运往西藏军事基地。
“印度军队就是纸老虎,貌似胃口大,就是吃不下,自中国发起自卫反击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印军主力部队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据段昌海回忆,从1959年开始,印度不断对中国边境进行武装挑衅,并逐渐集结起精锐部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前苏联撤走专家,而印度背后却有英国、前苏联、美国等撑腰。
“那时我才18岁,当时只知道参军打仗,满腔热血就去报名了,去了后发现战地条件很艰苦,能运输的公路也只有‘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两条线,运输起来很困难。”段昌海说,“路上经常会出现被伏击的情况,但保家卫国、守土有责,我们战友团结在一起,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战争结束后,因身体原因我返回了家乡治疗,身体稍好,我便申请参加了当时川黔铁路的建设。”段昌海在参加工作后,仍然立志报效祖国,转而投身到了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他把满腔的热血,数十年的青春岁月,继续挥洒在没有硝烟的下一个战场。
建设祖国的“英雄兵”
退伍后,段昌海被分配到了成都铁路局第一工程段(一公司前身)工作,先后参加了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等国家重大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中。
“当时的工程建设条件相当艰苦,锄头、蓑衣、铁锹便是当时最好的辅助干活的装备,没有像现在一样的智能化机械设备,有的仅是人工和为数不多的传统机械,每当遇到要放炮时,我们就用一个个锤子,凿出一个个排列整齐的炮眼,再装药放炮。”段昌海说,与如今高度机械化的施工方式比起来,当时这种方式工效慢而且安全风险非常高,但是每个人都吃苦耐劳,讲奉献讲担当。面对着道路运输、施工环境差、简单的运输机械设备不安全等难题,大家毅然凭借着团队的力量,硬生生把一座座大山打通,让天堑变成了通途。
“在生活方面,当时我们一周最多能吃得上两次肉算是很好的生活了。”段昌海回忆道,当时国家经济条件刚刚恢复,粮食供应不足,工人弟兄们最初连饱饭都吃不饱,经常处于饿着肚子干活的状态,后来生活条件才慢慢改善了。
“自幼坎坷的经历告诉我,能挣钱养家,很不错,很可以了。”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有份固定的工作,心中无比自豪和光荣。同时,每个月能挣20多块钱的工资,已经足够一家人的开销。“小家尚且如此,大家更是如此。”所以他一直都很关心员工们的工作和生活,一直将为员工谋福利作为工作重要内容。因为他深信,员工有了收入,思维就不一样了,干活的劲儿头也越大,企业的发展也会越好。
发展企业的“英雄兵”
“企业困难再大,也要对员工负责。”面对当时国内基建市场不景气,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的情况,如何让这么多员工继续有工作挣钱养家,成为了段昌海心里的一块巨石。难则思变,作为企业管理决策者,他当时毅然选择了参建汶川工程。虽然面临距离远,天气寒冷等诸多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但他始终鼓励大家不管输赢,都要坚定把它干好,一是要为企业树立品牌,二是要给员工“定心丸”,尤其是在当时基建市场不是很乐观的情况下,有能做的工程都要接。
“无论何时,党员领导干部也必须到基层参加劳动,这样才能与群众保持好最紧密的关系,才能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认可。”段昌海一直践行着“深入群众”“走近群众”的理念,无论是在项目一线工作期间,还是在担任公司工会主席期间,他都时刻以走进基层,服务员工为工作开展的重要目标。就这样,他在员工群体里面成为了一颗闪亮之星,也成为了员工心里面最温暖的“娘家人”,每个员工都争着当先进、做表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我觉得人的一生很短暂,但是要利用余光发热,做到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这是我们党员的使命,也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