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的北京,红墙黄瓦,绿树青葱,映衬在碧空丽日之下,格外庄重辉煌。耄耋先辈,威武之师,阔步前行,接受着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致敬和检阅。中华民族用实力和行动践行先辈的意志,守护和平,共享繁荣。
70年前,历经八年的峥嵘岁月,中华民族以牺牲3500万人口的巨大代价,将法西斯侵略者赶出国门,赢得了民族的自由独立。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是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最屈辱的历史,似乎已经过去了那么久,离我们那么远,远到那些亲历战争的英雄们大多都被镌刻在了石碑上。
那是一段必须铭刻的岁月,是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奋起反抗侵略的历程,当那些季节里的歌再次回荡在这天地之间,怎能不感概万千,泪流满面……
忘不了,那位参加了包括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两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等几乎所有主要对日会战的常胜将军,陈毅元帅口中的抗日先锋张灵甫,一句“军人死且不惧,何爱一肢”,拖着残腿带领抗日铁军74师毙伤日寇无数,屡挫日军精锐。
忘不了,远征缅甸,跋山涉水,艰苦奋战壮烈殉国的国民陆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当民族英雄的灵柩回国受到了昆明数十万百姓自发躬身迎接,毛主席曾亲笔题诗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他是黄埔之英,亦为民族之雄。
忘不了,狼牙山的五壮士;忘不了,在林海雪原搏命拼杀的东北抗日联军;甚至你一定会记得那个被歌声代代相传的放牛郎王二小,正是他们的无畏牺牲,才换来当代中国的太平盛世。
作为尽得和平之安宁,尽享发展之成果的我们,今日以史为鉴,以祀之名,缅怀英烈,纪念不可忘却的英勇抗争史诗;展望未来,更应以传承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为己任,担当起为中华之复兴的历史重任。
当今祖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节点。国际外环境下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国内快速发展的要求和利益均衡的矛盾凸显。因发展引起的笼罩全国的环保问题、经济发展与国人素质亟待提高的硬伤。更为重要的是,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民族精神逐渐淡漠和遗失。面对席卷而来的或善或恶的批判狂潮,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当何去何从?
我们是否应该在针砭时弊的同时,正视发展中的祖国客观存在的那些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不该是艳羡发达国家优越福利及生活环境,为饱私利,一心打着出国移民的小算盘;而是传承起抗日战争中英雄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身改革热潮,立足岗位,勤勉工作,为祖国的建设尽绵薄之力?
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应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刻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提高自身能力,提升品德修为;以广阔的胸怀,铭刻历史,牢铸国魂;以雄厚的实力接过父辈的旗帜,不断推动祖国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往日的硝烟已散,当今的危机不减。那一年,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今,我们将为中华之复兴而不懈奋斗,用智慧和汗水在历史丰碑上镌刻新时代伟大的中国梦。